第三百零九章风雪夜归人(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再完善的计划也存在着变数,而有了变数的存在,计划便有可能出现意外,于是乎,就有了“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么句名言,而这也恰好就是李贞眼前的烦恼之根由,也正是李贞此番不顾天寒地冻匆匆从和州赶往大都护府新驻地——高昌城的缘由之所在。≥
按李贞先前制定的安西总体战计划,荡平天山以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说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步,其间也有着不少的波折在,可好歹算是顺顺当当的完成了,至于州县规划、棉田基地建设乃至作为抵御吐蕃的最前线之策勒要塞的建设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于此同时,西突厥两大联盟也按着李贞所预料的那般在那拉提草原上展开了无比血腥的厮杀,双方连番大战,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眼看再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就要分出个胜负了,到了那时,早已秘密集结在达坂隘口附近的唐军主力一万五千精锐以及秘密运动到了七角井山口附近的六千游骑军和两千精锐步兵将会在陈武与董千里的统帅下趁着西突厥陷于极度衰弱的当口,分头全力出击天山以北,为此,李贞还故意留在和州府西城以迷惑交战中的西突厥双方,只可惜,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李贞的预定作战计划无情地打成了碎片——天气骤冷之下,西突厥两大势力都已各自收兵,此时突然出击的话,最多只能击溃一方,却达不到彻底歼灭西突厥全部有生力量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唐军也无法在这等冰天雪地中动千里奇袭,除非李贞真打算拼光自个儿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家底,就这么着,北伐战役尚未开打便已胎死腹中。
北伐没能赶上倒也罢了,最多不过是推迟些时日而已,实也算不了甚大事情,毕竟如今的安西可不是两年前那等仅仅只有六千不到人马的安西了,在李贞自动请老爷子往安西掺沙子之后,老爷子总算是同意将安西唐军的建制设为四镇五万余正规军的总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线的一万兵力因防备吐蕃势力北上而无法轻动之外,算上各地守备营,李贞能调用的兵力已经多达近六万之众,虽说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可好在这些新兵绝大部分都来自原先西域三国的士兵,稍加训练便已能派得上用场,只是战斗力却是不免有所下降了,不过么,用来对付因内战而虚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却已是绰绰有余了的,是故,今年北伐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让新军多上些训练的时间,明年再开战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生却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尽快赶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这件事就是高句丽捅出大篓子了!
李贞前世那会儿并不算很精通历史,可因着爱好军事故,对贞观年月的大事件却是曾下苦功去涉猎过的,尤其对于一代大帝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不果之事有过详细的研究,也曾在网络上表过不少这一方面的文章,自是知晓李世民征高句丽的起因及相对准确的时间,在李贞的记忆中,高丽大将渊盖苏文动政变,屠戮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权是生在贞观十六年底,然则,其真正叛唐却是在贞观十七年底——高句丽联合百济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国,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盖苏文的拒绝,唐军遣李绩为大将军于贞观十八年六月率军出征高句丽,却恰逢辽河大水,以致无功而返,随即,李世民下诏征伐高句丽,并于贞观十九年三月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战不胜而退,其后连着两次征高句丽,却都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得手,三征高丽而不果便成为了李世民一生征战中最大的遗憾。
历史就是历史,自有着强大的惯性在,尽管有了李贞这么头蝴蝶(当然,这头蝴蝶好像太大只了些。)在其中瞎搅动,可大的趋势却依旧没有生变化,该生的事还是生了,只不过时间和程度上却起了些的变化——事情还是照旧生了,依旧是渊盖苏文杀了高建武,也依旧是立其弟高藏为王,只不过时间却提前了贞观十六年五月中旬,事时恰逢大唐诸皇子夺嫡正急,朝中无人过问高句丽之事,此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待得贞观十七年七月,渊盖苏文联合百济悍然动了对新罗的全面攻击,新罗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余,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贞观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罗使节抵达长安,朝廷决议出兵征讨高句丽,然则却一致反对李世民亲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劝谏,可到了九月底,却突然一反先前的态度,下了亲征诏书,准备于贞观十八年四月中旬兵辽东,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分三路征讨高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赶回高昌城主持高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头疼,头疼得紧!一想起征高句丽之事李贞便头疼欲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马令李贞的安西战略出现了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大军亲征高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出征大军做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出兵天山以北的可能性了——尽管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道李贞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出产的棉花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食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部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点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根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部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眼下征高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食,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出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食,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粗粮之类的顶上一顶,麻烦的是高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头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部,所要花费的代价和付出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管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囊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能靠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安西对于李贞来说有着急切的紧迫感,着实不想被任何突事件所打断的。
朝鲜那疙瘩李贞虽没亲自去过,可心中却清楚得很,知道那地儿就是个穷山恶水出刁民之所在,没事儿还整天自己斗得欢快,屁豆点大的地方尽是山,没啥搞头,打下来了也派不上啥大用场,纯属鸡肋罢了,不打么,它又老是在一旁瞎捣鼓,教训一下是要的,可老爷子如此兴师动众去打,未免太小题大作了些,再说了,打辽东倒好办,毕竟那儿地形平坦,以唐军皇皇之师,横扫过去,三下五除二就能摆平,可一旦过了鸭绿江,那就不好玩了,到处是山,路不好走还是其次,麻烦的是高句丽人的城池全都是依山而建,就算唐军擅长攻城,这么一城一城地攻过去,再精的兵也得变成疲兵,时日一久,粮草供应必然会成为致命的大问题,不胜是必然之事,实际上,李贞所来自的那个时空中,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隋炀帝都是因后勤供应出问题而导致败北的,只不过李世民领兵能力远远高于隋炀帝,这才不致于落到隋炀帝那般全军覆没的下场罢了。
真要打高句丽其实也简单得很,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只消派一上将领上五万精兵出击,先一举荡平辽东——此时的辽东各族中契丹、奚等族均臣服于大唐,唯有靺鞨(也就是后来的金、满清的祖先)投靠了高句丽,虽有兵力十五万之众,实不过土鸡瓦狗般的乌合之众罢了,根本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一战便可击溃之,待得取下辽东之后,筑城为屯兵之处,而后于春耕前后轮番出击,不求定要克敌城,只消不令敌有耕耘之时机,一来二去之下,误了农时的高句丽次年一准得饿肚子,多整上几年,高句丽哪还有粮食去喂饱国民的肚子,到了那时,就不是唐军去攻打了,而是高句丽要找唐军来玩命了,攻守一旦易势,以高句丽那帮子乌合之众跟精锐唐军决战又岂能有一分的胜算,待得几番交手之后,高句丽还能有多少人马来看家护院,时机一至,不战而胜也不是不可能之事,这便是唐高宗时期破高句丽的水磨功夫。
水磨之法虽耗时较长,然则却稳妥得很,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大唐的总体实力是百济、高句丽加起来的千倍还有余,打消耗战,耗也能耗死这两个小国家,然则,此计虽好,只怕李世民未必肯接纳,毕竟所需要的时间长了些,李世民这会儿满心眼里都是胜的念头,拿这个法子上本,一准被驳回——李道宗就试过了,李世民连理都没理,李贞自然也不会再去提此等战法。
真要胜其实也不难,至少对于李贞来说不难,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李贞手中所掌握的两张王牌——连环攻城弩与火药。眼下唐军中装备的攻城弩都是单装置,威力并不算大,比起安西唐军目前所配备的连环弩差了好几个档次,虽说李贞早已将样车连同图纸都呈交到了兵、工二部,只可惜这两部门的人才储备远不及安西唐军,虽几经努力,却仅仅只试制出了少得可怜的几部样车,根本无法对唐军整体进行大规模换装,至于火药,这是李贞最后的一张王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储备的颗粒化*已经足够赶制出大批量的炸药包,用来坑道爆破十余座城池已是绰绰有余的了,有次利器在手,攻城掠地自是不在话下,尤其是如今火药尚未面世,一旦投入大规模运用,出其不意的效果绝对惊人得很,扫平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实在算不得甚难事,可问题是这张王牌此时打出来是否值得?
不清楚,李贞是真的不清楚,他也说不好将火药献出来,以换取安西出击天山以北的机会是否划算,此事在他脑海中早已缠绕了多时了,自打接到“旭日”传回来的京师动态后,李贞就始终在盘算着局势,可直到此时兀自无法决定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可有一条李贞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就算将火药交了出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他,这张王牌实在是太犀利了,李贞实不敢也不想交给别人去使用,其次,也因着唯有李贞自己才清楚该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可如此一来,问题就又出现了——一旦李贞决定献出这张王牌,那势必就得亲赴高句丽前线,可该由谁来坐镇安西呢?这可真是个伤脑筋的大问题了!
李贞手下可谓人才济济,武将如云,谋士也有莫离、秦文华等人,可真能站出来统领群雄的却没几个,不消说,光论能力的话,莫离无疑是最佳人选,可问题是如今的安西被老爷子掺了几回沙子之后,已有不少官员是来自朝廷,并非李贞之嫡系,以莫离如今这个王府长史的身份指挥得动越王府一系的人马,却管不着诸如萧大龙、程葛、柴哲威这拨人马,况且莫离谋士的身份也不适合太过出头露面。陈武?忠心绝对没问题,在军中的威望也够,为人沉稳,可却失之忠厚,很难强行压制住手下那帮子骄兵悍将的;董千里么,忠心没问题,行事也够狠辣,问题是他在军中的资历不够,无法服众,况且战略战术素养上差了一些,当游骑军指挥官足够,可要统领全军,能力不足;至于燕十八、沙飞驼、刘旋风等人就更不用说了,出镇一方可以,可要想统领全军,根本不可能,不单是能力问题,军中资历上就先天不足,压根儿就不必考虑。
如此这般地算来算去,真能让李贞稍稍放心点也就只有步军统领林承鹤一人而已,可问题是林承鹤此人虽也算是跟了李贞有段时日了,然则却是半道出家,并不是正而八经的亲卫队出身,其人又方正严苛了些,李贞对此人的心性还有些子拿不准,是故,这几次单独领军出征的任务都没交到他的手中,倒不是不信任,而是想观察一下其遭受冷落之后会有甚反应,这也是帝王之心术罢了,实不足为外人道哉。
“殿下,殿下。”李贞这一沉默便是多时,高恒提心吊胆地站一旁等得腿脚都了麻,也没见李贞有所反应,走又不敢走,坐又不敢坐,没奈何只好小声地叫唤了两声。
“哦。”李贞这才从深思中醒过了神来,自嘲地笑了笑,将手中的那几张文稿放了下来,看了眼高恒道:“尔之策本王已看完了,嗯,总体思路还行,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样罢,等回到高昌之后,本王再与尔详谈,尔这就去请林承鹤将军进帐,本王有事要交待,去罢。”
一听李贞没责怪自己的孟浪,反倒是难得地表扬了自己一番,高恒这才放下了心来,咧着嘴笑了起来,高声应了声“是”,大步冲出了中军大帐,自去唤林承鹤进帐议事不提。
呵,这傻小子!李贞看了眼高恒兴冲冲地跑出中军帐的背影,笑骂了一声,站了起来,狠狠地舒展了一下筋骨,低着头在大帐里来回踱着步,回想着这数月来林承鹤的表现以及“旭日”的相关汇报,心中思索着该不该、以及该如何跟林承鹤交底的事情,一时间又想得有些子出了神……
再完善的计划也存在着变数,而有了变数的存在,计划便有可能出现意外,于是乎,就有了“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么句名言,而这也恰好就是李贞眼前的烦恼之根由,也正是李贞此番不顾天寒地冻匆匆从和州赶往大都护府新驻地——高昌城的缘由之所在。≥
按李贞先前制定的安西总体战计划,荡平天山以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说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步,其间也有着不少的波折在,可好歹算是顺顺当当的完成了,至于州县规划、棉田基地建设乃至作为抵御吐蕃的最前线之策勒要塞的建设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于此同时,西突厥两大联盟也按着李贞所预料的那般在那拉提草原上展开了无比血腥的厮杀,双方连番大战,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眼看再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就要分出个胜负了,到了那时,早已秘密集结在达坂隘口附近的唐军主力一万五千精锐以及秘密运动到了七角井山口附近的六千游骑军和两千精锐步兵将会在陈武与董千里的统帅下趁着西突厥陷于极度衰弱的当口,分头全力出击天山以北,为此,李贞还故意留在和州府西城以迷惑交战中的西突厥双方,只可惜,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李贞的预定作战计划无情地打成了碎片——天气骤冷之下,西突厥两大势力都已各自收兵,此时突然出击的话,最多只能击溃一方,却达不到彻底歼灭西突厥全部有生力量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唐军也无法在这等冰天雪地中动千里奇袭,除非李贞真打算拼光自个儿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家底,就这么着,北伐战役尚未开打便已胎死腹中。
北伐没能赶上倒也罢了,最多不过是推迟些时日而已,实也算不了甚大事情,毕竟如今的安西可不是两年前那等仅仅只有六千不到人马的安西了,在李贞自动请老爷子往安西掺沙子之后,老爷子总算是同意将安西唐军的建制设为四镇五万余正规军的总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线的一万兵力因防备吐蕃势力北上而无法轻动之外,算上各地守备营,李贞能调用的兵力已经多达近六万之众,虽说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可好在这些新兵绝大部分都来自原先西域三国的士兵,稍加训练便已能派得上用场,只是战斗力却是不免有所下降了,不过么,用来对付因内战而虚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却已是绰绰有余了的,是故,今年北伐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让新军多上些训练的时间,明年再开战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生却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尽快赶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这件事就是高句丽捅出大篓子了!
李贞前世那会儿并不算很精通历史,可因着爱好军事故,对贞观年月的大事件却是曾下苦功去涉猎过的,尤其对于一代大帝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不果之事有过详细的研究,也曾在网络上表过不少这一方面的文章,自是知晓李世民征高句丽的起因及相对准确的时间,在李贞的记忆中,高丽大将渊盖苏文动政变,屠戮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权是生在贞观十六年底,然则,其真正叛唐却是在贞观十七年底——高句丽联合百济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国,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盖苏文的拒绝,唐军遣李绩为大将军于贞观十八年六月率军出征高句丽,却恰逢辽河大水,以致无功而返,随即,李世民下诏征伐高句丽,并于贞观十九年三月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战不胜而退,其后连着两次征高句丽,却都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得手,三征高丽而不果便成为了李世民一生征战中最大的遗憾。
历史就是历史,自有着强大的惯性在,尽管有了李贞这么头蝴蝶(当然,这头蝴蝶好像太大只了些。)在其中瞎搅动,可大的趋势却依旧没有生变化,该生的事还是生了,只不过时间和程度上却起了些的变化——事情还是照旧生了,依旧是渊盖苏文杀了高建武,也依旧是立其弟高藏为王,只不过时间却提前了贞观十六年五月中旬,事时恰逢大唐诸皇子夺嫡正急,朝中无人过问高句丽之事,此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待得贞观十七年七月,渊盖苏文联合百济悍然动了对新罗的全面攻击,新罗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余,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贞观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罗使节抵达长安,朝廷决议出兵征讨高句丽,然则却一致反对李世民亲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劝谏,可到了九月底,却突然一反先前的态度,下了亲征诏书,准备于贞观十八年四月中旬兵辽东,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分三路征讨高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赶回高昌城主持高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头疼,头疼得紧!一想起征高句丽之事李贞便头疼欲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马令李贞的安西战略出现了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大军亲征高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出征大军做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出兵天山以北的可能性了——尽管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道李贞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出产的棉花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食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部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点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根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部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眼下征高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食,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出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食,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粗粮之类的顶上一顶,麻烦的是高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头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部,所要花费的代价和付出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管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囊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能靠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安西对于李贞来说有着急切的紧迫感,着实不想被任何突事件所打断的。
朝鲜那疙瘩李贞虽没亲自去过,可心中却清楚得很,知道那地儿就是个穷山恶水出刁民之所在,没事儿还整天自己斗得欢快,屁豆点大的地方尽是山,没啥搞头,打下来了也派不上啥大用场,纯属鸡肋罢了,不打么,它又老是在一旁瞎捣鼓,教训一下是要的,可老爷子如此兴师动众去打,未免太小题大作了些,再说了,打辽东倒好办,毕竟那儿地形平坦,以唐军皇皇之师,横扫过去,三下五除二就能摆平,可一旦过了鸭绿江,那就不好玩了,到处是山,路不好走还是其次,麻烦的是高句丽人的城池全都是依山而建,就算唐军擅长攻城,这么一城一城地攻过去,再精的兵也得变成疲兵,时日一久,粮草供应必然会成为致命的大问题,不胜是必然之事,实际上,李贞所来自的那个时空中,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隋炀帝都是因后勤供应出问题而导致败北的,只不过李世民领兵能力远远高于隋炀帝,这才不致于落到隋炀帝那般全军覆没的下场罢了。
真要打高句丽其实也简单得很,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只消派一上将领上五万精兵出击,先一举荡平辽东——此时的辽东各族中契丹、奚等族均臣服于大唐,唯有靺鞨(也就是后来的金、满清的祖先)投靠了高句丽,虽有兵力十五万之众,实不过土鸡瓦狗般的乌合之众罢了,根本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一战便可击溃之,待得取下辽东之后,筑城为屯兵之处,而后于春耕前后轮番出击,不求定要克敌城,只消不令敌有耕耘之时机,一来二去之下,误了农时的高句丽次年一准得饿肚子,多整上几年,高句丽哪还有粮食去喂饱国民的肚子,到了那时,就不是唐军去攻打了,而是高句丽要找唐军来玩命了,攻守一旦易势,以高句丽那帮子乌合之众跟精锐唐军决战又岂能有一分的胜算,待得几番交手之后,高句丽还能有多少人马来看家护院,时机一至,不战而胜也不是不可能之事,这便是唐高宗时期破高句丽的水磨功夫。
水磨之法虽耗时较长,然则却稳妥得很,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大唐的总体实力是百济、高句丽加起来的千倍还有余,打消耗战,耗也能耗死这两个小国家,然则,此计虽好,只怕李世民未必肯接纳,毕竟所需要的时间长了些,李世民这会儿满心眼里都是胜的念头,拿这个法子上本,一准被驳回——李道宗就试过了,李世民连理都没理,李贞自然也不会再去提此等战法。
真要胜其实也不难,至少对于李贞来说不难,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李贞手中所掌握的两张王牌——连环攻城弩与火药。眼下唐军中装备的攻城弩都是单装置,威力并不算大,比起安西唐军目前所配备的连环弩差了好几个档次,虽说李贞早已将样车连同图纸都呈交到了兵、工二部,只可惜这两部门的人才储备远不及安西唐军,虽几经努力,却仅仅只试制出了少得可怜的几部样车,根本无法对唐军整体进行大规模换装,至于火药,这是李贞最后的一张王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储备的颗粒化*已经足够赶制出大批量的炸药包,用来坑道爆破十余座城池已是绰绰有余的了,有次利器在手,攻城掠地自是不在话下,尤其是如今火药尚未面世,一旦投入大规模运用,出其不意的效果绝对惊人得很,扫平一个小小的高句丽实在算不得甚难事,可问题是这张王牌此时打出来是否值得?
不清楚,李贞是真的不清楚,他也说不好将火药献出来,以换取安西出击天山以北的机会是否划算,此事在他脑海中早已缠绕了多时了,自打接到“旭日”传回来的京师动态后,李贞就始终在盘算着局势,可直到此时兀自无法决定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可有一条李贞却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就算将火药交了出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他,这张王牌实在是太犀利了,李贞实不敢也不想交给别人去使用,其次,也因着唯有李贞自己才清楚该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可如此一来,问题就又出现了——一旦李贞决定献出这张王牌,那势必就得亲赴高句丽前线,可该由谁来坐镇安西呢?这可真是个伤脑筋的大问题了!
李贞手下可谓人才济济,武将如云,谋士也有莫离、秦文华等人,可真能站出来统领群雄的却没几个,不消说,光论能力的话,莫离无疑是最佳人选,可问题是如今的安西被老爷子掺了几回沙子之后,已有不少官员是来自朝廷,并非李贞之嫡系,以莫离如今这个王府长史的身份指挥得动越王府一系的人马,却管不着诸如萧大龙、程葛、柴哲威这拨人马,况且莫离谋士的身份也不适合太过出头露面。陈武?忠心绝对没问题,在军中的威望也够,为人沉稳,可却失之忠厚,很难强行压制住手下那帮子骄兵悍将的;董千里么,忠心没问题,行事也够狠辣,问题是他在军中的资历不够,无法服众,况且战略战术素养上差了一些,当游骑军指挥官足够,可要统领全军,能力不足;至于燕十八、沙飞驼、刘旋风等人就更不用说了,出镇一方可以,可要想统领全军,根本不可能,不单是能力问题,军中资历上就先天不足,压根儿就不必考虑。
如此这般地算来算去,真能让李贞稍稍放心点也就只有步军统领林承鹤一人而已,可问题是林承鹤此人虽也算是跟了李贞有段时日了,然则却是半道出家,并不是正而八经的亲卫队出身,其人又方正严苛了些,李贞对此人的心性还有些子拿不准,是故,这几次单独领军出征的任务都没交到他的手中,倒不是不信任,而是想观察一下其遭受冷落之后会有甚反应,这也是帝王之心术罢了,实不足为外人道哉。
“殿下,殿下。”李贞这一沉默便是多时,高恒提心吊胆地站一旁等得腿脚都了麻,也没见李贞有所反应,走又不敢走,坐又不敢坐,没奈何只好小声地叫唤了两声。
“哦。”李贞这才从深思中醒过了神来,自嘲地笑了笑,将手中的那几张文稿放了下来,看了眼高恒道:“尔之策本王已看完了,嗯,总体思路还行,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样罢,等回到高昌之后,本王再与尔详谈,尔这就去请林承鹤将军进帐,本王有事要交待,去罢。”
一听李贞没责怪自己的孟浪,反倒是难得地表扬了自己一番,高恒这才放下了心来,咧着嘴笑了起来,高声应了声“是”,大步冲出了中军大帐,自去唤林承鹤进帐议事不提。
呵,这傻小子!李贞看了眼高恒兴冲冲地跑出中军帐的背影,笑骂了一声,站了起来,狠狠地舒展了一下筋骨,低着头在大帐里来回踱着步,回想着这数月来林承鹤的表现以及“旭日”的相关汇报,心中思索着该不该、以及该如何跟林承鹤交底的事情,一时间又想得有些子出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