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西施的传说之浣纱遗梦 > 第三十一章 风湖子下山

第三十一章 风湖子下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籍养把越王诏令带进越王的行宫中,明摆着这是最后一战,再不战就没机会出心中的恶气,只能等着做吴军的刀下鬼。

    姒姜找到正在料理战车的勾践,说道:“请大王也给我姒姜一把剑,姒姜也想杀敌。”

    勾践连连摇头,说道:“你们女人就别下去丢人现眼了,损我越国男儿威风。都去山顶上跳崖吧!谁要是胆子小不敢跳,给条绳子上吊也行。寡人的宝剑要砍吴人的脑袋,不能滥用。请夫人做个榜样吧!”

    姒姜愤怒,道:“这样窝囊去死不是便宜吴人了?我姒姜心里不甘。”

    勾践馊主意不但被姒姜反对,西施和郑旦也跟着反对。以前勾践大王一说话,是没人敢反对的,现在勾践已经不再摆王者的架子,而众人又都大限在即,谁怕谁呀?

    于是并没把勾践的话当王的诏令看待,四处寻找武器准备在大难来临之际做最后一搏,希望找个吴人做垫背的。

    就在大部越国上下在做着最后一搏的准备的时候,双方部队对阵的中间地带出了怪事,这里几个月下来本是无人区,越人让吴人上山,

    吴人不让越人下山,双方都是见人就杀,绝不留情。现在这个无人区突然有人出现了人,来人是从吴军的大营里出来的。

    此人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一匹不杂一根白毛的黑毛驴出现在大家视线里。一边赶着毛驴缓缓上山来,一边嘴里慢条斯理吆喝着道:“在下风湖子,上山有话对越王说,大家稍安勿躁,暂停兵戈片刻,休要对老夫无理。”

    这是怎么回事?守在第一道防线上越军摸不着头脑,紧忙报告勾践。勾践此时正在为手中的越王剑烦恼,今天晚上要不要带上越王剑去杀敌呢?越王剑威力无比,下山杀敌,必然会让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这吴军实在太多,光凭越王剑是杀不完的,勾践不怕死,怕的是自己一旦遭遇不测,越王剑必然落到吴王夫差手里,到时这小子就会向天下诸侯炫耀,这份耻辱吃不消。最好是在大战前把越王剑毁了。可是越王剑来之不易,还没真正显示其威力,就给毁了,实在太可惜。越王剑是勾践的至宝,越看越爱,越看越下不了手。所以勾践很纠结。正在这样纠结的时候,听手下来报,说是风湖子找上门来。

    勾践一时恼怒,当初就是风湖子建议自己开山炼剑的,害得劳民伤财,国家虚弱,国防松懈,士气低落。现在这老儿是来看越国的“好看”不成?于是在不良情绪影响下,几乎不动脑就传令,不见!请他原路下山,要是再在营地外喋喋不休罗唣,一顿乱箭侍候,让风湖子也为他的信口雌黄、坏我霸业付出代价。

    得令的军士正要下去传令,却被文种拦住了。

    文种没有跟着勾践和范蠡一同绝望,“难道越国就真的这样完了吗?”文种不信。天无绝人之路!老天让自己和范蠡两人千里迢迢来越国应该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就这么完事。只是他绞尽脑汁,想不到脱困的办法。但他的感官系统还是在不断运作寻找机会。现在风湖子突然现身,他下意识感觉有机会出现了,仿佛前面无边的黑暗中出现了一道缝隙,一道亮光。

    文种的智慧是无孔不入的,只要给他抓住战机,一定会让这道带着亮光的缝隙不断扩大,最后撕下整个黑幕,眼前展现一片光明灿烂。

    风湖子能够在两军阵前大摇大摆,显然是被吴王吴国君臣保护着的,这么说来,和吴王的沟通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带着亮光的缝隙。

    他马上劝阻勾践道:“大王稍安勿躁,风湖子的嘴巴就是诸侯的耳朵,要是大王对他如此无理,以后他一定会到各个诸侯国去渲染,越王死得很窝囊,礼仪全无,穷凶极恶。大王总不希望诸侯们这样说你的身后事吧?”

    文种的话点醒了勾践,此时的勾践抱着必死的念头,已经不考虑生前之事,更多考虑的是身后之事。他要作为一个壮烈赴死的英雄被天下人传唱,立不朽之名。就算亡国了,九泉之下见到列祖列宗也不算脸上无光。如果被风湖子这张嘴巴如此一污染,亡国亡族亡身还被人讥刺为狗熊,太不值!

    勾践这才知道风湖子是天下喉舌,千万不能得罪的,差点闯祸,勾践吓出一身冷汗。

    勾践为了身后之名不被污染,当即打肿脸孔充胖子,摆下迎接佳宾的架势迎接风湖子进入大部军营,接到宫中闲话。

    大家这才知道风湖子冒着生命危险来这里,乃是为了救他最中意的弟子郑旦。

    郑旦和西施瞒着风湖子离开白阳山时,风湖子正在传授浣纱女们剑术。这些浣纱女为了互相之间不会认错人,身上都是抹着不同花香的,练剑术必要舞动衣袖,浣纱女人多势众,白阳山上顿时花香阵阵,风湖子沉醉在众香国里做神仙不换,本来可以山中日月长,可有一天,东施脖子上端被臭虫叮咬,发痒难受,偷偷摘下面纱挠痒痒,东施的尊荣恰好被风湖子看个正着,原来竟有人滥竽充数!还不知有多少人跟东施一样在玩滥竽充数的鬼把戏!风湖子恶心得差点要吐,一腔柔情蜜怀随风而散,马上刹车要把全部浣纱女赶下山去。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爱徒郑旦不见了踪影。现在兵荒马乱的,不是一个女娃子横行天下的时候,要是郑旦出事,风湖子这辈子就没有收官之作,算白活几十年。急忙找人,浣纱女大多不知情,只有东施因为是西施的忠实粉丝,始终盯着西施的一举一动的,所以她看见郑旦和西施一起下山了。

    风湖子找到西施的父亲斫柴佬打听,才知两大美女到郫中见越夫人去了。风湖子大吃一惊,郫中已被吴军占领,郑旦要是落在乱兵手里岂是儿戏?这些乱兵只知道寻欢作乐,哪里识得人间至宝?急忙到郫中城中找吴王夫差要人,这时的夫差已经鸩占鹊巢,住进勾践的越王宫,睡勾践睡过的床,喝勾践留下的美酒,只是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侍候他睡觉的不是勾践的夫人姒姜,听说姒姜不但是大禹的后人,还是越国的大美人。

    风湖子的大名夫差当然如雷贯耳,自己要求着他的事情多着呢!所以对风湖子提出的要求不敢敷衍,认真对待,命人在城中四处寻找郑旦的踪影。一连数日,郑旦像人间蒸一般就是找不见,后来发出告示,有城中当地人贪赏金,告诉风湖子,郑旦跟着越夫人去大部了。大部正被吴军围攻,一旦被攻破,必然玉石俱焚,郑旦的性命更悬了。时间就是生命,风湖子驴不停蹄,赶到了大部堡垒外面的吴军军营,拿着夫差的令牌直闯军营,求见领军的伍子胥和伯嚭。

    风湖子早年在楚平王宫中看过美女和宝剑,和伍子胥、伯嚭也算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三人结交时,伍子胥和伯嚭还是楚国的愤青!

    两人一听说风湖子要寻找郑旦,乐得送这个人情给他,这郑旦不过就是一民间越女而已,放走她无关乎痛痒。当即就答应可以让风湖子带走。

    吴国这方面已经一路无碍,现在就看越国大王勾践肯不肯放人给他风湖子这个人情。风湖子自仗给勾践看过剑,以为勾践会买他的帐,那知勾践此时怨天恨地,心神大乱,差点给他个乱箭穿心。幸亏文种及时阻止,才避免悲剧发生。

    勾践回心转意,为了争取风湖子的“喉舌”能在自己死后发挥作用,也没多想,当即答应风湖子的要求,把风湖子乐得白胡子乱抖。

    勾践没有多想,但文种是有心人,他在一旁边听边想。这一想就想出一个让越国死而复生的故事来了。

    文种趁风湖子乐着的时候,叫郑旦陪着师父说话,自己悄悄把勾践拉到了越夫人姒姜的寝宫中商量大事。夫人的寝宫难道是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吗?姒姜很惊讶,自然勾践更恼怒,寡人老婆的寝宫是文种能随便进的吗?正要发脾气,文种却满脸认真,说道:“大王别生气,文种今天把你带到夫人面前,只是想请你听夫人说一段关于越国先祖少康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连大王也未必听说过,只有夫人是一定知道的。”

    勾践满脸狐疑,看看文种,又看看姒姜。

    勾践说道:“岂有此理!少康是寡人先祖,他的事迹怎么可能寡人不知,反而是夫人知道呢?”

    文种冷笑道:“因为大王并不是少康真正的后裔,而夫人的家族才是少康真正的后人。只有少康真正的后人才知道他先祖的这个故事。夫人见谅,不知文种的话是真是假?”

    姒姜迟疑着点了点头,说道:“文大夫说的没错。”

    勾践脸红了一下,越王不是少康真正的后人,这是只有越王王族和姒君部族才知道的秘密,两个部族之间各有所需,私下订立盟约,不然为什么历代越王都必须娶历代姒君的女儿为妻呢?不知这文种是如何掌握这个秘密的。不过,现在越国将亡,保护这个秘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种好像有什么救苦救难的妙招,就算是馊主意,毕竟也算主意,很想听听。

    文种不慌不忙,说道:“臣文种确实有妙计对大王说。不过在文种献计之前最好请夫人说说少康中兴的故事。这里没有外人,说出秘密不怕外人听到。不然计策虽妙,怕是文种开不得口、大王入不得耳。”

    勾践无法,只好催促姒姜道:“既然如此,寡人洗耳恭听夫人的故事就是了。”

    姒姜点头,慢慢说起了文种现在十分需要做铺垫的故事来。

    姒姜讲的故事是她的祖先少康中兴夏朝的故事。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王位只传了三代,在帝相的时候,夏朝国都帝丘被一个叫寒浞的不法之徒攻破,姒姓被灭族,“寒浞代夏”,整个中原地区被强大的寒浞家族统治。相的夫人后愍侥幸逃出帝丘,生下了遗腹子少康,算是为姒姓留下最后的血脉。少康长大后放过羊,做过厨师,还酿过酒,生活艰辛不说,还要躲避寒浞家族的追杀。但是少康中兴夏朝的志向从来不曾动摇。后来有虞氏部族长老虞思敬佩他的志向,送给他两个女儿做老婆,送去的嫁妆是“田一成、众一旅”,也就一百亩田,五百人徒众,少康靠着这点家底起家,忍辱负重四十年,开疆拓土,最后打败了强大的寒浞家族,中兴夏朝成功,而且他所建立的夏朝疆域比祖先扩大了十多倍。大禹和启建立的夏朝其实只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少康建立的夏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少康中兴的事迹会秘而不宣,只是保存在其直系亲属记忆里,不被外人知道呢?不外一下几个原因。

    整个事件少康使用了许多不可告人的阴谋,这些阴谋一旦传扬出去,惊世骇俗,人人自危,人间再没有信任感,历史将倒退,社会分崩离析,人类重新回到洞穴中去。这些阴谋如此可怕,传承历史的圣人们只好把这些阴谋密封起来,让其永不见天日。

    少康中兴的故事因为涉及到寒浞这个人道德十分败坏,通奸、弑君、欺师灭祖、屠族灭祀,人类文明之初刚刚建立起来的道德堤埂惨遭大崩溃,为圣人所不齿,反面榜样会“误人子弟”,一旦被后人仿而效之,坏蛋一旦得势,又将爆发人类大劫难。所以寒浞其人其事被圣人一笔抹去,严禁记录在正统的历史书上,就像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寒浞这个人物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怀疑后愍怀的遗腹子少康是否真宗,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方称遗腹子,现在后愍是怀孕十一个月才产下少康,还能算是相的孩子吗?这多出来的一个月实在令人怀疑!

    因为有这几个原因,圣人们处理这段历史是头痛不已,最后决定干脆对这段历史只保留四个字“少康中兴”,至于具体事实则滴字不漏,让其成为悬疑。当时的老百姓虽然知道点一鳞半爪的,无奈写历史的笔不在手上,所以只有靠传说拼凑事件,口口相传,必然是漏洞百出,难以服人,历史真成了传说。从夏朝到东周春秋时代,时间过去一千多年,连仅存的传说也已经风流云散。所以整个事件除了少康的嫡系家族以外,世人一概不知。可见圣人么为了达到“高台教化”的目的,把历史这扇大门管制得多么森严,曾经发生的事不让你现世就是能做到。

    历史毕竟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延续而“历史”,少康的阴谋、寒浞的丑恶能让后人知晓吗?祸大于福,所以圣人此举做得很对。历史不能太真实,太真实会害死还活着的人。

    文种让少康的后人姒姜讲这段历史,自然他是知道少康中兴整个过程的,不但知道少康耍了什么阴谋,而且知道寒浞此人有多么坏,以及少康是不是真的是大禹的直系后裔。

    原来当时夏朝有一位史官,出于职业道德,不忍历史被湮灭,还是斗胆记了下来,只为自娱,不敢声张。他死后记录丢在国家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一直没被人发现,连历朝历代的王室图书管理员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李聃,也就是后世敬称为老子,任周朝的图书管理员时,有一次整理陈旧档案,无意中被发现了这段记载。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文字是在演化的,一般史官已经认不出这些文字,但李耳认得,他是周朝“守藏室之官”,对文字的演化过程一清二楚。李耳看了这段历史记载后,反复玩味,脑洞大开,看破人心,“道”行顿时突飞猛进,竟然一夜之间得道,李耳变成老子。但这段历史事件太凶险,他不敢张扬,只能当秘籍私藏起来。

    文种少年时代周游天下,曾经到镐京拜老子为师学“道”,老子见文种忠厚,也想让他得道,就让他看了秘籍。哪知文种尘缘未了,没看破红尘瞬间得道,却掌握了许多死而复活的绝招,而且很想跃跃欲试。这可是老子万万不想到的,对文种自然很是失望,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老子后来看到天下诸侯“礼崩乐坏”,认为千年前寒浞作恶的历史要重演,不想做时代的牺牲品,于是骑着牛到函谷关外寻找世外乐土去了。

    ……

    勾践听完姒姜的家族故事呆在那里。文种要他听这个故事一定是有目的的,可是一时他无法将她勾践和少康对号入座呀!

    勾践问道:“这个故事跟寡人有什么关系吗?”

    文种说道:“当然有关系!眼下吴王夫差好比是寒浞,大王好比是少康。活着比什么都强。只要大王能保住性命,不愁霸业不成。”

    勾践大吃一惊,紧紧盯着文种,说道:“文大夫是不是让寡人偷生?”

    文种冷笑道:“不错!臣文种正是这个意思。不过偷生两字说得太文雅,不如说投降两字更贴切。因为眼下只有投降才能偷生保命。”

    勾践跳起来,要不是姒姜拦住,他的越王剑就要出鞘砍人了。

    勾践怒喝道:“我大越自先祖无壬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投降两字,两军交战,胜则生,败则亡,从不苟且走中间道路。你让我勾践投降偷生,这是奇耻大辱。幸亏寡人知道你文大夫的忠义,不然,你文种定将遭灭族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