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西施的传说之浣纱遗梦 > 第七十三章 郑旦复仇

第七十三章 郑旦复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知道圣人们为什么要如此“厚待”吴人!

    或许是替天行道吧?吴人做的恶事实在已经搅乱天下,不但给诸侯们造成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也造成了空前的道德危机,圣人们最看重的仁义道德一套规范被肆意践踏,对人类的伤害简直是全方位的。他们攻下楚国郢都,掘开楚平王的陵墓,鞭尸三百,大王睡大王的女人,大夫睡大夫的女人;他们俘虏越王勾践,令其入吴为奴,君为臣,妻为妾,让越王勾践来个尝粪辨疾,侮辱其人格。夺走了越国大夫范蠡的夫人、越国第一美女西施。最后还要不肯宽恕,要灭其国。至于被吴国灭掉的其它十几个小国,其悲惨状况更是罄竹难书,灭其国,断其种,上古圣人遵循的古风“灭其国,存其祀”荡然无存。

    如果任吴王肆意妄为下去,人类文明的进程将嘎然而止。

    天下兴旺,人人有责。既然老天爷已经对人类绝望、袖手旁观,圣人只好替天行道,出手澄清寰宇。

    或许这就是吴人被圣人“厚待”的唯一的解释。

    如此看来,子贡次番游走列国,煽风点火,引起天下大乱,不仅仅只有保存鲁国这点私心,还是有不可辩驳的公理,那就是替天行道,伸张正义。

    子贡解决了勾践的心病,在越国的使命已经完成,下一站是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晋国都城曲沃,会见赵鞅子,最后请赵鞅子来收拾残局。不敢怠慢,孔圣人计划中的每一环都是环环紧扣,一环不能缺失,否则会虎头蛇尾,影响全局效果。

    子贡勤于“师命”,置生死于度外,颇有鞠躬尽瘁之心,令勾践肃然起敬,子贡刚被祭养带到自己面前时,几乎只存下一口气,面无人色,幸亏吃了越王宫中供奉鬼神的珍馐佳肴才迅速恢复体力,如今又要马不停蹄赶路,对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圣人的弟子来说,完全是超负荷发挥,不留后路。勾践很想表达一下谢意,可是越国太穷,送不起贵重礼物,幸亏这时神巫无杜的“逍遥散”已经熬制完成,刚好可以送给子贡解乏使用。“逍遥散”是神药,无论白天如何累散骨架,只要晚上临睡前喝下一点“逍遥散”,麻醉安眠一下,包管你第二天神清气爽、精力倍增。

    子贡要继续长途跋涉,得到“逍遥散”相助,如虎添翼。要不然真不敢肯定书生子贡能否完成使命,或许就半道夭折,来个壮志未酬身先死,华夏历史因此倒退几个世纪。

    这么说来,小人物神巫无杜对改变历史走向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子贡怀揣无杜的“逍遥散”登上千里马拉的马车,正要离开山阴,突然想起一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己还欠着祭养的“一手背茶水”的人情呢!必须报偿。于是急忙下车,把送行的祭养拉到一边,对他叮咛道:“次番带着一百乘战车、三千武士去助吴的将军必然是阁下,阁下不要担心,大胆领命就是,此去吴国,阁下只要唯命是从,在下一定能保证你和你的手下毫发无损。”

    祭养不信,这些越国的军事力量是大王的宝贝,视作生命,怎么肯托付给自己支配呢?就算真要自己带队去,那也是替死鬼的角色,吴人用越人打仗,打头阵、当炮灰的当然是越人,就算打了胜仗,越人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但子贡在越王勾践面前是圣人般的礼遇,他怎么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呢?唯命是从就是了。

    子贡所料一点不错,祭养确实是这三千“替死鬼”的领队。

    当文种和范蠡急匆匆赶到山阴来向勾践复命时,子贡已经离开越国再度北上。

    范蠡和文种得知一百乘战车、三千甲士能换来越国的生存,一时接受不了,但思索良久,得其神髓,顿时领悟,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就是圣人和常人的区别,范蠡和文种纵有鬼神莫测之谋,也难免患得患失,因小失大。要达到孔圣人师徒这般无我的境界,难于上青天。两人对圣人的计谋佩服得五体投地。

    至于派谁带着这一百乘战车、三千士兵去给吴国大军做炮灰,颇令越国君臣踟躇。

    勾践的意思是派范蠡去,勾践骨子里还在心痛这点家当,一般人去不放心,只有范蠡去了,能随机而变,或许能绝处逢生,大难过后能带几个人、几辆车回来,也算给越国留一点火种。

    范蠡也认同。毕竟这些战车和士兵都是自己在若耶溪边几年修炼的成果,有感情,更有保全他们的责任。挑这担子义不容辞。

    但是文种却比他们想得远,提出另一种思维方式,要是范蠡带人去,这三千人包括范蠡在内,一个人都不会回来,吴王知范蠡是越王的股肱之臣,越国复兴的希望之星,又是自己的情敌,为公为私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会想着法子要让他战死沙场,反而会害了所有人有去无回。只有派个普通人去,才会被夫差轻视,或许会侥幸留一半人生还。

    勾践一想,极有道理。范蠡带兵,不但害了范蠡本人,反而还会害了三千甲士性命不保。

    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己不能赔上这三千好儿郎以后又失去范蠡,那损失就真的是补了屋顶捅破天。

    于是决定派祭养带人去吴国参战。是祸是福,能不能全身而回,就全看祭养的造化,已经有放弃他的打算了。

    祭养得到王命,大感意外,没想到圣人真有先见之明,只能摸着后脑勺称惊奇。至于子贡保证过的“毫发无损”或许也不是一句空话,所以人人以为他这一去凶多吉少,只有他自己胸有成竹,处之泰然。

    子贡得到逍遥散之助,精力充沛,可以放心大胆、无所顾忌能折腾。他去晋国的路上顺道去吴国再会吴王夫差,通报了越王勾践将带着臣下来为伐齐大军壮行的消息。

    越王勾践君臣自投罗网,夫差不是没有闪过一个坏念头,趁机一网打尽、永除后患,给这些刁民来个有去无回。可惜这时吴国的舆论对夫差用兵不利。乌合之众的好恶转向总是股乱头风,越王来朝的消息已经传遍阖闾大城内外,吴国上下从士大夫到老百姓,对越人的态度慢慢改变,原来越人练兵不为复国,而是为了为己所用,这越人瞬间由敌人变成了朋友,能帮自己同心协力对付敌人的是真朋友。要是夫差对真朋友下毒手,他以后还可能有朋友吗?不但会令天下人寒心,吴人对大王的反感也会不由自主。这种负面事件日后若被敌人利用,唾沫淹死人,必有覆身之祸。所以这个念头稍纵即逝,夫差马上对子贡表达谢意,是子贡不辞辛劳,最终促成了勾践的这次臣服之行。

    子贡见夫差心情不错,就趁机进言,履行自己在祭养面前许下的承诺。

    子贡说道:“在下刚从越过回来,看到越人的三千带甲武士奉命出征,助吴伐越,愁肠百结,自以为必死无疑,纷纷留下遗书,和家人永诀。山阴城中一片愁云惨雾,令旁观者柔肠寸断。不知大王作何感想?”

    夫差不解子贡的用意,说道:“自古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何妨越人是自愿参战,理当尽力于寡人,做好死的准备理所当然。”

    子贡冷笑着说道:“如果大王这样想,在下很为大王担忧。越人这点人马,在大王眼里不屑一顾,真的上阵打仗,也确实难以发挥多少作用。但大王如果能善于利用,这三千人马可以当一万使,当三万使。全看大王使用得当。”

    夫差这回是疑惑不解了,三千人怎么能有三万人的用处?必须问清楚,于是说道:“恕寡人愚钝,还请夫子能教导。”

    子贡说道:“越人的三千带甲士兵必须要保护好,绝不能让他们真的上战场,一则,他们的战力不值得信任,说是子弟兵吧,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而战,一定不肯用命;说是雇佣兵吧,你吴王没有出过、也不会出一分钱,死了白死,也不能强求他们卖命。所以战力是在靠不住。二则,这三千越兵只是一个引子,是吴越双方的第一笔生意,大家都眼睁睁看着结果,一定得把生意做下去。只有给他们特殊待遇,让他们好好来好好回,才会让越人放心,以后只要吴王有召唤,随叫随到,兵源源源不绝。现在第一回就让他们全部死翘翘,以后吴国有事,就别想再请越人助战了。就算不得不来,也是心怀异志。”

    夫差一听子贡的分析极有道理,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就答应对即将到来的三千越兵特殊对待。

    这就是三千人变一万人、三万人的道理。按照子贡的逻辑推理下去,这三千人最终能换来整个越国的援助,三万还是保守数字!何乐不为?

    因为子贡要报祭养的滴水之恩,后来吴、齐交战时,夫差果然没有把祭养和他的三千人当炮灰使,而是当后勤工作人员用,祭养在吴军军营中带着三千人做了一年的后勤服务,侍候吴兵无微不至,双方敌意全消,开始称兄道弟了。

    祭养就因为有杯水之恩于子贡,转祸为福。可见圣人的嘴巴不但能横扫千军万马如卷席,而且能活死人,死活人,万万不能得罪。

    万事安排妥当,子贡这才心安理得去晋国游说赵鞅子。

    晋国执政赵鞅子是一个喜欢用武功说话的人,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以霸者自居,却没有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愤愤不平。如此强梁之人,当然不允许有人在自己家门口撒野,所以和子贡一拍即合,如果吴王的大军胆敢在晋国边境横行霸道,一定以逸待劳收拾他。

    这真是圣人一出山,诸侯乱阵脚。

    这就是春秋后期一起非常着名的圣人涉政事件。造成的后果是天下大乱,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

    就因为孔圣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祖坟、保住已经日薄西山的鲁国,利用诸侯们的贪欲、野心等人性的阴暗面,对天下诸侯强弱势态进行了大调整,强弱、存亡大洗牌,让他们各归其所。

    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圣人就是无冕之王。

    圣人出山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而最不幸、最无辜的要数春秋第一忠臣伍子胥,他第一个成了圣人拯救祖国的牺牲品。

    子贡来阖闾大城见夫差时,伍子胥和伯嚭都不在阖闾大城,伍子胥在邗沟城征调伐越的部队,而伯嚭在吴楚边境的甬地一带征集大军所需的粮草。

    而当伍子胥指挥余皇号战船回到姑苏时,子贡已经踏上离开吴国去晋国的征程,一代忠臣和一代圣人擦肩而过,最终无缘相见相争。

    伍子胥的战船才到姑苏城外停泊,就得到手下报告,说是大王已经改变主意,南下伐越变成了北上伐齐。

    伍子胥当时正从余皇号上下船来,闻此消息,差点从跳板上栽下去。堂堂吴王、未来天下霸主,竟然朝令夕改,这消息太恐怖了,直接让伍子胥蒙了眼睛找不到门。这吴国和齐国怎么能轻易言战?从“公”上讲,越国这个心腹之患未除,要想直接和齐国叫阵,称霸天下,为时尚早,处置不当,首尾难顾,被齐国和越国前后夹击,吴国危矣。从“私”上讲,自己的儿子武勋就在齐国大夫鲍牧家里养着,等同人质,一旦两国交恶,武勋是敌国相国之子,凶多吉少。自己本来想留儿子一条生路,给伍家留一点传宗接代的种子,哪知竟是把他送进虎口!

    就算鲍牧义气为重,肯拼死相救,但齐王肯答应吗?田成子肯答应吗?田成子和鲍牧之间因为权力之争已经水火难容,田成子很可能借此对付鲍牧,鲍牧自身难保,哪里还保得住武勋呢?要是齐国胜了还好,心情愉悦,志得意满,武勋或许能躲过一劫,要是齐国战事不利,齐人气急败坏,狗急跳墙,一心只想报复,伍勋必死无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伍子胥不希望吴国能打败齐国。

    但自己身为吴国相国,能咒自己的国家打败仗吗?

    怎么办?伍子胥焦急火攻心,不知所措。

    最好的办法就快阻止吴王的非理性行为,放弃北上伐齐的主意。继续他的南下伐越政策。

    可是吴王夫差如今羽翼已成,已经不把伍子胥放在眼里了,要是无法改变夫差北伐的主意怎么办?

    伍子胥回到姑苏城中,寝食难安。想不出一个公私兼顾的主意。作为吴国重臣,国家利益绝对不能损害:但作为家族唯一传人的儿子武勋也不能置于险境,伍家唯此一脉,可不能断宗绝代,让历代祖宗成为游魂野鬼。

    到半夜时分,伍子胥终于下定决心,孤注一掷。他亲笔修书一封,命自己的心腹连夜出城送往齐国,一定要交到齐国大夫鲍牧手中。信中伍子胥不但直言告诉鲍牧,吴王将要掀起一场两国间的争霸战,请鲍牧转告齐王早作准备,免得到时吴国并从天降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且把进攻路线也作了描述。

    伍子胥的信已经泄露了国家机密,看似卖国行为,但伍子胥是天下闻名的忠臣,各国诸侯把伍子胥当作忠臣的典范教育,要求臣下效仿,他怎么可能赶出卖国的勾当呢?

    当然不可能。

    伍子胥本意确实不是卖国,而是想借此要挟夫差,强迫他改变北上伐齐的主意。我伍子胥已经把吴国要出兵伐齐的消息提前告诉齐人,齐人已经以逸待劳等着你去送死,你还敢出兵吗?夫差是孙武的忠实信徒,深知“被以逸待劳”的害处,乃是兵家大忌,一定会取消这次行动。

    对于吴国必须除掉越国这个心腹之患的重要性,伍子胥已经不知道对夫差建言过多少次,夫差的耳朵应该听得生茧,所以光靠嘴巴进谏已经没有作用,唯一的挽救办法就是付诸行动。让你夫差不得不改变主意。此举对伍子胥来说有风险,杀头的风险,但伍子胥送儿子去齐国避难本来就是为死谏创造条件,不怕!忠臣为谏而死,死得其所,因谏而死,千古留名。

    伍子胥计划好了等天一亮就赶去阖闾大城,把自己已经派人送信给鲍牧的事情告诉夫差,要杀要剐随你便,灭我家族也无妨,反正我已经在齐国留下一脉香火。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夫差改变伐齐的主意。

    这就是伍子胥想了半夜才下定决心的“孤注一掷”,确实称得上世上最经典的“孤注一掷”。

    计划周密,可惜他的如意算盘因为郑旦的突然出手而全盘落空。

    老天爷曾经厚待过伍子胥,让他成就一番臣子报仇戮君王的世纪伟业,可现在风向转了,老天爷已经放弃他,如果伍子胥没有自知之明,还想侥幸成功成就伟业,只会自取其殃。

    伍子胥的死期已到。

    他派心腹送往齐国的信没有到鲍牧手里,而是鬼使神差落到了郑旦的手里。

    郑旦完全赞同夫差伐越的计划,只有吴人伐越,郑旦才能向勾践和文种报杀父之仇。可是夫差突然来了个朝令夕改,对报父仇踌伫满志的郑旦跟伍子胥一样,也失去了方向感。郑旦不知道出现了什么变故造成夫差不惜王者尊严来个朝令夕改。

    郑旦如今生活在吴王后宫的深院大宅中,郑旦不知道夫差和子贡见面的事,这两人的密谈都是在夫差在宫中密室里举行的,连记录君王言行的左右史官都不能在旁,外人一律不知。

    郑旦得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伍子胥在使坏。

    当今天下能改变了夫差主意的,唯有伍子胥。

    郑旦顿时对伍子胥旧仇加新恨一起涌上心头,伍子胥、勾践、文种都是她的杀父仇人,作为剑侠,有仇不报是最大的耻辱,足以让你在江湖上寸步难行,一口气也难喘。郑旦之所以隐忍不发,本来想顺势而为,先算清勾践和文种的血帐后再来对付伍子胥的,现在这个计划因为伐越不成而化为泡影,伍子胥目中无人,骄纵强横,那先找他算账也未尝不可。当然最简单的报仇手段就是直接刺杀。

    可她深知伍子胥也是外号芦荡客的剑侠,不但剑术高深莫测,而且擅长射箭,一旦弓箭在手,几十号人休想接近他。郑旦虽然对自己的剑术有很强的自信心,只要手中握着龙渊宝剑,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但还是忌讳伍子胥的老奸巨猾,生怕一击不成,反而丢了本钱,白白送了性命,所以必须寻找最佳出手机会,来他个措手不及,绝不给伍子胥反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