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二章 科学与灵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出现在视线里的是淡蓝色的酒店天花板。
在平行世界穿越了这么久,再次回到现实,龙云怔怔的躺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他该做什么。
今天应该是启程回国的日子了吧?
来新加坡呆了两三天,就算是休假了,回国以后还有一大堆战队的事情等着他去忙呢。
一行人打理好行装、从酒店乘坐专车前往机场,龙云手上提着梁教授交给他的一只旅行箱,里面应该就是装着他们这次前来所图的那些文献。
那些按黑市价格可能要值几百万、却只花了不到三万元就买来的珍贵文献,这样装在样式普通的箱子里,一点也不起眼的拿到航空港;经过安检门、过透视扫描的时候也没有出什么问题,很顺利的就带上了飞机。
爬上飞机把箱子放好,龙云还在想这样的过关流程是不是太过简单,如果有什么人钻这样的空子、借私人航班捎带违禁品岂不是很方便?
但是他很快想到,这应该是有关部门提前打招呼的缘故,否则不可能像这样轻易的携带文物出境。
从樟宜机场起飞,“水星”色720很快远离海岸线进入到南中国海上空,龙云把驾驶仪状态检查无误,就开始了无所事事的回国航程。
的确,现在这样的驾驶方式,让他感觉就是在地铁车头的驾驶员一样;拥有高度自动化的驾驶系统,一般来说他除了盯着显示屏的状态之外什么都不用做。
和来的时候一样,上官凌和梁教授夫妇还是在后舱,只不过另外多了一只加锁的密码箱;在落地后,有关部门自然会派人来把这些东西拿走,他们的任务就算是顺利完成了。
这次文献的获得过程相当顺利,倒是让他们的报关出境少了很多麻烦;否则,如果是因为目标人物的不智举动而引发冲突,不仅会惊动当地政府,恐怕机场等地的检验也会加紧,那他们就不会这样轻松的获准离开。
接下来几个小时的航行,又会是这样无聊的度过?
想到上次的旅途,龙云倒是有点想有个人来和他聊聊天;可惜看这样子上官凌是要招呼梁教授和师母,大约是不会过来的。
正在瞎想的时候,听到驾驶舱门的开启声,龙云回头一看发现是梁教授走进来,连忙欠身打个招呼。
“梁教授,您快请坐!”
“呵呵,我就不客气了,”看来上官凌应该是提前打过招呼,梁教授径自在副驾驶座上坐下来,有点好奇的看看舱内的布置,“别说,还是第一次到驾驶室里,有点好奇!”
见到梁教授的新奇表现,龙云反正也无事,就简单的向他介绍一下飞机的cāo控方式,还有显示屏上那些数据的含义。交流片刻,龙云就知道他对一般的飞行控制还是有所了解,两个人的交谈就变得有效率得多。
“啊,现在都是变成这样了!”
随着龙云的指点,明白了大型显示屏上的花花绿绿示意都是什么意思,梁教授感慨的点点头。“现在飞机驾驶室里,都变得这样现代化!我的思想还停留在一大堆仪表上的时候,看来的确是落伍啦。——哎,龙云啊,你这什么都不用动的,就是坐在这里监视飞机的飞行么?”
“是的,”龙云索性把手从驾驶盘上拿开,“一般情况下,飞行员只需要注意系统的工作是否正常。也正是因为这种技术,才让飞行变得安全多了,毕竟人并不是机器,总是可能忙中出错的。”
听到龙云的话,在得到了他的确认后,梁教授又饶有兴趣的拨弄一番面前的驾驶盘和cāo控按钮,看来作为学者的好奇心,这位教授还是一点也没有变淡。
就这样边说边聊,不知怎么的,话题又回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上来。
“呵呵,这次还不错!文献我还没有细看,不过内容的确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梁教授,这是关于什么方面的文献?”
对上官凌、还有这位梁教授所研究的所谓“科学史学”有点一知半解,龙云正好借这个机会问一问。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概的内容我们也早就知道了。现在主要是出于文物保护、证据留存,和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才非要回来不可。”梁教授习惯性的拿出烟盒顿了顿,然后才不好意思的揣回裤袋里,“这批文献,都是南宋末年的一些技术记录,的确是挺少有的东西。”
技术记录?龙云还是头一次听说这样的东西。
在他的印象里,古代文献除了诗歌辞赋、历史记录外好像就剩下俗体小说,至于技术文献,是说《本草纲目》、《周髀算经》这样的东西么?
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引得梁教授一阵大笑。
“哈哈!我看也是,现在很多人提到古文就觉得应该是诗词史书,其实不是这样。”他起身回到后舱,过了片刻就拿回一本书来,“喏,小伙子,有时间可以看看。所谓王婆卖瓜,我自己写的书,内容么就不多说了,呵呵!”
“哦,好的好的!”郑重的接过书来,龙云向梁教授道过谢,“那么,这些文献记录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记录南宋后期、包括地方收集上来的一些技术研究,是当时的政府机构所编纂整理;但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地位低下,这种记录并未成册入库,所以现在要找起来也不容易。非但如此,很多西方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都在找这样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才会如此奇货可居的吧。”
龙云点点头,这一点他还是知道的。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虽然也对社会有很大作用,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留存下来的古文献里,史书和记录最多,工学方面的资料则相对稀少得多。
“哎,有时候也觉得任重道远。就在不久之前,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最权威的著作居然还是外国人写的;这非但一点也不合理,更说明我们对这段历史并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到了什么程度。”梁教授似乎是颇有感慨,“而且,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用在这上面也并不是什么虚言。”
“哦?这个如何说来?”
龙云觉得有点意思,他心里在想,研究技术史对当今的科学研究会有什么样的指导。
“这样,我提出一种理论,现在讲给你听听。”
梁教授显然是来了精神,他调整一下姿势,让自己在座椅上坐的更加惬意。
“比如说,通过对以往史料的研究,我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科技井喷’,其实内容并不新奇,就是说在连续的历史发展中,工农业技术、尤其是基本理论会长时间停滞,然后忽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种现象,你有没有关注过?”
龙云听闻此言,低头想了片刻,他觉得这种现象还并不少见。
“我觉得有,比如而战前后的核理论和武器化,还有前些年的锁氢晶理论,应该都是。”
“呵呵,你具的是现代的一些例子。不过也对,我们就拿最近的这一次来说,”梁教授两眼未眨,若有所思的停顿了片刻,“锁氢晶,如果早二十年去问任何一个人,包括科学工作者,谁会意识到这种东西可能存在?这种忽然间出现的新技术、新理论,在科学史上相当普遍。传统理论往往把这种现象归于量变引起质变,或者说科学家长期研究的积累使然;但是以我个人的研究来说,真的落实到很多新理念的提出,往往只能归因于某个人的‘灵感’。”
“……灵感?”
“是的,就是灵感,或者是‘顿悟’!这是东方的说法,都可以吧。总之,无论常见的理论如何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强调量变引起质变;但最后总是要有一个人在忽然间就洞悉了事物的本质,解决了整套体系中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东西。这种事情在科学史上发生了无数次,所以我格外的怀疑:这种灵感,或者说顿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听到梁教授的话,龙云又点迷茫的思考;但是他始终觉得抓不到事情的本质,只能茫然的点点头作为应对。
“作为科学的观察者、而不是实践者,我可能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我的观点,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本身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难解之谜。
毕竟,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什么主观的东西,是不是?但是客观的东西怎么会有这样的特性——往往不是通过有计划的研究、而是靠‘灵光一闪’去取得?这究竟是由于人脑的思维方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现在还在思考中。”
梁教授还在不紧不慢的诉说他的观点,龙云一边集中精神去理解,一边却也隐隐的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是来源于刚才梁教授所提到的“灵感”:用这样的说法来解释科学发现的性质,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但是另一方面,龙云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科学的很多发现还真是这样得来。如果真的像梁教授所说,古代的科技发展竟然也有这样的规律,那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分割线————
求推荐,求收藏!
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出现在视线里的是淡蓝色的酒店天花板。
在平行世界穿越了这么久,再次回到现实,龙云怔怔的躺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他该做什么。
今天应该是启程回国的日子了吧?
来新加坡呆了两三天,就算是休假了,回国以后还有一大堆战队的事情等着他去忙呢。
一行人打理好行装、从酒店乘坐专车前往机场,龙云手上提着梁教授交给他的一只旅行箱,里面应该就是装着他们这次前来所图的那些文献。
那些按黑市价格可能要值几百万、却只花了不到三万元就买来的珍贵文献,这样装在样式普通的箱子里,一点也不起眼的拿到航空港;经过安检门、过透视扫描的时候也没有出什么问题,很顺利的就带上了飞机。
爬上飞机把箱子放好,龙云还在想这样的过关流程是不是太过简单,如果有什么人钻这样的空子、借私人航班捎带违禁品岂不是很方便?
但是他很快想到,这应该是有关部门提前打招呼的缘故,否则不可能像这样轻易的携带文物出境。
从樟宜机场起飞,“水星”色720很快远离海岸线进入到南中国海上空,龙云把驾驶仪状态检查无误,就开始了无所事事的回国航程。
的确,现在这样的驾驶方式,让他感觉就是在地铁车头的驾驶员一样;拥有高度自动化的驾驶系统,一般来说他除了盯着显示屏的状态之外什么都不用做。
和来的时候一样,上官凌和梁教授夫妇还是在后舱,只不过另外多了一只加锁的密码箱;在落地后,有关部门自然会派人来把这些东西拿走,他们的任务就算是顺利完成了。
这次文献的获得过程相当顺利,倒是让他们的报关出境少了很多麻烦;否则,如果是因为目标人物的不智举动而引发冲突,不仅会惊动当地政府,恐怕机场等地的检验也会加紧,那他们就不会这样轻松的获准离开。
接下来几个小时的航行,又会是这样无聊的度过?
想到上次的旅途,龙云倒是有点想有个人来和他聊聊天;可惜看这样子上官凌是要招呼梁教授和师母,大约是不会过来的。
正在瞎想的时候,听到驾驶舱门的开启声,龙云回头一看发现是梁教授走进来,连忙欠身打个招呼。
“梁教授,您快请坐!”
“呵呵,我就不客气了,”看来上官凌应该是提前打过招呼,梁教授径自在副驾驶座上坐下来,有点好奇的看看舱内的布置,“别说,还是第一次到驾驶室里,有点好奇!”
见到梁教授的新奇表现,龙云反正也无事,就简单的向他介绍一下飞机的cāo控方式,还有显示屏上那些数据的含义。交流片刻,龙云就知道他对一般的飞行控制还是有所了解,两个人的交谈就变得有效率得多。
“啊,现在都是变成这样了!”
随着龙云的指点,明白了大型显示屏上的花花绿绿示意都是什么意思,梁教授感慨的点点头。“现在飞机驾驶室里,都变得这样现代化!我的思想还停留在一大堆仪表上的时候,看来的确是落伍啦。——哎,龙云啊,你这什么都不用动的,就是坐在这里监视飞机的飞行么?”
“是的,”龙云索性把手从驾驶盘上拿开,“一般情况下,飞行员只需要注意系统的工作是否正常。也正是因为这种技术,才让飞行变得安全多了,毕竟人并不是机器,总是可能忙中出错的。”
听到龙云的话,在得到了他的确认后,梁教授又饶有兴趣的拨弄一番面前的驾驶盘和cāo控按钮,看来作为学者的好奇心,这位教授还是一点也没有变淡。
就这样边说边聊,不知怎么的,话题又回到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上来。
“呵呵,这次还不错!文献我还没有细看,不过内容的确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梁教授,这是关于什么方面的文献?”
对上官凌、还有这位梁教授所研究的所谓“科学史学”有点一知半解,龙云正好借这个机会问一问。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概的内容我们也早就知道了。现在主要是出于文物保护、证据留存,和维护国家尊严的角度才非要回来不可。”梁教授习惯性的拿出烟盒顿了顿,然后才不好意思的揣回裤袋里,“这批文献,都是南宋末年的一些技术记录,的确是挺少有的东西。”
技术记录?龙云还是头一次听说这样的东西。
在他的印象里,古代文献除了诗歌辞赋、历史记录外好像就剩下俗体小说,至于技术文献,是说《本草纲目》、《周髀算经》这样的东西么?
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引得梁教授一阵大笑。
“哈哈!我看也是,现在很多人提到古文就觉得应该是诗词史书,其实不是这样。”他起身回到后舱,过了片刻就拿回一本书来,“喏,小伙子,有时间可以看看。所谓王婆卖瓜,我自己写的书,内容么就不多说了,呵呵!”
“哦,好的好的!”郑重的接过书来,龙云向梁教授道过谢,“那么,这些文献记录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记录南宋后期、包括地方收集上来的一些技术研究,是当时的政府机构所编纂整理;但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地位低下,这种记录并未成册入库,所以现在要找起来也不容易。非但如此,很多西方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都在找这样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才会如此奇货可居的吧。”
龙云点点头,这一点他还是知道的。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虽然也对社会有很大作用,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留存下来的古文献里,史书和记录最多,工学方面的资料则相对稀少得多。
“哎,有时候也觉得任重道远。就在不久之前,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最权威的著作居然还是外国人写的;这非但一点也不合理,更说明我们对这段历史并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到了什么程度。”梁教授似乎是颇有感慨,“而且,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用在这上面也并不是什么虚言。”
“哦?这个如何说来?”
龙云觉得有点意思,他心里在想,研究技术史对当今的科学研究会有什么样的指导。
“这样,我提出一种理论,现在讲给你听听。”
梁教授显然是来了精神,他调整一下姿势,让自己在座椅上坐的更加惬意。
“比如说,通过对以往史料的研究,我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科技井喷’,其实内容并不新奇,就是说在连续的历史发展中,工农业技术、尤其是基本理论会长时间停滞,然后忽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种现象,你有没有关注过?”
龙云听闻此言,低头想了片刻,他觉得这种现象还并不少见。
“我觉得有,比如而战前后的核理论和武器化,还有前些年的锁氢晶理论,应该都是。”
“呵呵,你具的是现代的一些例子。不过也对,我们就拿最近的这一次来说,”梁教授两眼未眨,若有所思的停顿了片刻,“锁氢晶,如果早二十年去问任何一个人,包括科学工作者,谁会意识到这种东西可能存在?这种忽然间出现的新技术、新理论,在科学史上相当普遍。传统理论往往把这种现象归于量变引起质变,或者说科学家长期研究的积累使然;但是以我个人的研究来说,真的落实到很多新理念的提出,往往只能归因于某个人的‘灵感’。”
“……灵感?”
“是的,就是灵感,或者是‘顿悟’!这是东方的说法,都可以吧。总之,无论常见的理论如何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强调量变引起质变;但最后总是要有一个人在忽然间就洞悉了事物的本质,解决了整套体系中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东西。这种事情在科学史上发生了无数次,所以我格外的怀疑:这种灵感,或者说顿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听到梁教授的话,龙云又点迷茫的思考;但是他始终觉得抓不到事情的本质,只能茫然的点点头作为应对。
“作为科学的观察者、而不是实践者,我可能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我的观点,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本身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难解之谜。
毕竟,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什么主观的东西,是不是?但是客观的东西怎么会有这样的特性——往往不是通过有计划的研究、而是靠‘灵光一闪’去取得?这究竟是由于人脑的思维方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现在还在思考中。”
梁教授还在不紧不慢的诉说他的观点,龙云一边集中精神去理解,一边却也隐隐的生出一种莫名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是来源于刚才梁教授所提到的“灵感”:用这样的说法来解释科学发现的性质,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但是另一方面,龙云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科学的很多发现还真是这样得来。如果真的像梁教授所说,古代的科技发展竟然也有这样的规律,那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分割线————
求推荐,求收藏!